骆驼是哪位菩萨的坐骑-地藏王菩萨的坐骑是什么
每到深秋,南京的石像路就成了金陵最美的600米。红色的榉树、黄色的银杏、橙色的乌桕、棕黄的法国梧桐、常绿的圆柏,红、绿、黄、橙、粉色交叉排列,犹如油画般七彩斑澜。
石象路
明孝陵神道位于明孝陵景区内,主要路段是“石象路”与“翁仲路”, 与前朝帝王陵墓神道有明显的不同。明朝之前的神道短且直,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
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卧两立,夹道迎侍。明孝陵神道的6 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 吨,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墓前神道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门类中尤为特殊且令人瞩目的一种。固定且成熟的神道石刻出现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前,但是在此前应该拥有更长的酝酿与发展阶段,其中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墓前石刻应该是霍去病墓前石刻。
墓葬神道石刻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学界多认为其目的在于“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也就是说,墓前石刻设置的初衷是模仿墓主人生前的仪仗护卫,事死如生,且以石刻制,不太会因为人事战乱,湮没无迹,可存久远。
众所周知,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几乎在同时修了三座陵墓,明祖陵、明皇陵和明孝陵。
明祖陵从南往北,并行相对排行着麒麟两对,狮子六对,华表两对,马倌两对,拉马侍者一对,马一对,文臣三对,武将两对,太监两对,一共有二十一对大型石刻。
明皇陵有文臣、武将、内侍、文官石雕像,各高丈余;石马、石狮、石虎、石羊、石麒麟等三十六对(现存三十四对),均比实物大三倍。
明孝陵神道上安置这6种石兽是各有其掌故和寓意。
石狮不用说了,狮是皇帝陵墓才可以用的石兽,其他诸王公的墓前,可以有石马、石虎、石羊,但不能用石狮。狮子并非本土动物,但在中国文化中,从帝王到民间,但实它在中国境内的生存时间却不过两千多年。我们不仅从中亚地区源源不断地接收狮子作为贡品,连带与狮子有关的艺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两汉乃至以后的石刻内容。中亚地区的石刻艺术极为发达,神庙、城址、宫殿、陵墓前的圆雕石狮这一艺术形式或是艺术理念怕是从一开始就随着狮子作为动物传入中国一起进入。在已经发掘的伊拉克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遗址中,常常可以见到石狮的形象。
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在佛教中狮子为文殊菩萨坐骑,是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西游记中出现过的九头狮子号称九灵元圣,也是大闹过天宫的主。
作为帝王,朱元璋陵前安置石狮,以显示其无上尊严和象征势力的强大。 明孝陵神道的第一对蹲狮,因为靠御河桥太近,1947年被军车撞坏,后来经修复并向西移动了位置。
朱元璋自十六岁入皇觉寺,对佛教文化的浸染自然比普通人要深,因此这一佛教中常见的猛兽被置于神道首位也是情理中的选择。
石狮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此兽原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身旁的一只独角神兽,懂人言知人性,遇有二人争斗,即用角去顶触其中有错的一方,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明孝陵神道上立有獬豸,是颂扬朱元璋是位祛治严明的圣明天子。
獬豸
神道獬豸后的石兽是骆驼。骆驼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炫耀国力强盛,并象征着四域安宁,国家繁盛之意。骆驼作为墓葬神道石刻,有人认为是孝陵首创,并为此后明清帝陵继承。
纵观自秦汉至明初的帝王和臣属墓前石刻,确实没有发现石骆驼,
但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记载:“(睢阳)城北五六里,便得汉太尉桥玄墓,冢东有庙,即曹氏孟德亲酹处。……冢列数碑,……庙南列二石柱,柱东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庙前东北有二石驼,驼西北有二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桥玄乃汉末名士,官至太尉,郦道元作为地理学家,亲身游历秦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阔中原大地,且北魏距汉末不过三百年,其所见所述当为可信。
当然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骆驼自墓前神道石刻的题材中消失了近千年,至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其原因既有其恢复汉唐之制的文化背景,也有来自元朝的直接影响。
在元代,骆驼是皇帝出行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元史·舆服志》,元代皇帝出行时,有马鼓、驼鼓、骡鼓随行。马鼓是在马背上安一个四足木架,木架上放皮鼓。驼鼓则是在双峰驼的两峰之间架一面小鼓,骑者也是鼓手。
骆驼
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毗卢遮那佛之胁士,合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坐骑为灵牙仙的六牙白象。
早在汉代,皇帝仪仗队里就有驯象。象能辨别桥梁道路的虚实,“稍虚辄不肯过”且体大量重,桥梁道路经象走过,说明稳固牢靠,皇帝再行万无一失。且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明孝陵的大象石刻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的,线条非常流畅,气势恢宏壮阔,足有四米长三米高,重量超过了八十吨。纵观我国其他皇陵石刻,没有任何一处皇陵石刻的神兽能与明孝陵中的大象一较高下。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不仅骑乘大象,还养了一头能够跪拜起舞的宠物象。当徐达大军攻破大都,顺帝北逃后,徐达把这头被留在大都的驯象运往南京献给了朱元璋。然而大象不听象奴的指挥,拒绝向大明王朝的新君朱元璋行跪拜之礼。甚至绝饮绝食,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这头不向自己低头臣服的大象,但又有感于它是头义象,比降明的元朝大臣危素有气节,就让人做了两块木牌,分别写“危不如象”“素不如象”,挂在危素的双肩,嘲讽他“嗟尔食禄人,不如饭豆刍”:食元君俸禄的人,气节还比不上以豆刍为食的象。
石象
骆驼和象都是外国进贡给明朝的珍贵动物。孝陵神道上安置这样一些来自异邦的动物,也含有大明江山辽阔、皇帝威震四方的寓意。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这个在神道,中规中矩,《山海经》里没有对麒麟的描述,只说中央黄帝的坐骑是烈焰麒麟,而麒麟是上天的使者,它到达黄帝身边传达了天命,宣布中央黄帝就是人间的主宰。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古人说麒麟是“王者至仁,则出”。因此,麒麟为祥瑞的象征。
麒麟
神道石兽的最后两对是石马。马也不用说了,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汉武帝两次派兵征西域,就是为了大宛马。早在秦汉之际,皇帝出巡的仪仗队里就有骏马,《易经》上所说天子死后,是乘着六龙(六马)上天了。考古界有见石人石马必是大墓之说。
石马
明孝陵神道的石兽采用整块巨石圆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示着帝王陵的崇高、圣洁、华美,又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两立两卧,是昼夜值班,立的上白班,卧的准备上夜班,石象路的尽头是一对高达6.25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云龙纹,又称华表。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
翁仲
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组,相对而立,高4米,身躯魁梧。两对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另两对为头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前人有诗:“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
“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相传他身高一丈三尺,折合现在有3米高(有点不可信)英勇异常,因此秦始皇令他带兵驻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便把他的形象塑成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后来沿习秦始皇的做法,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了。
翁仲
石象路,翁仲路这两段暗合北斗七星的布局连线,所以前边弯曲,而石象路那一段是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