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

博山炉在各个博物馆里和私人收藏中寻觅可见,猛然一瞧,样子怪里怪气,毫无章法可言。

有专家声称,香炉的开山鼻祖便是“博山炉”。不过个人心存疑问,这种炉子是从汉朝的记载中出现,那夏商周老三代时期,除了大型的青铜鼎之外,并没有发现小号的香炉吗?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1张

《周礼-天宫》有记载:“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

原来如此,那个时期的青铜炉并不是用来焚香,而是炉中放炭,置中室中用于取暖。而纯粹用来熏香的炉,到了汉代才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

那什么是“博山炉”?我翻阅典籍并没有查到“博山”的由来,似乎连位置和寓意也未发现蛛丝马迹,仿佛凭空出现一般。只有传说中的仙山,后来被人指代为某种香炉的名称。

山东淄博市倒是有个博山区,但经过查证与“博山炉”无关。因为这种炉子是汉朝时期用具,而博山区的“博山”是在乾隆年间建县后才改的名称,据记载之前这里是颜神镇。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关联性。

“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宫廷、民间常使用的焚香器具。从目前的收藏品来看,应多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每每提及“博山”,特指香炉表面的浮雕,属于重叠山形纹饰。这里所说的“博山炉”便是具有这种为图视风格的香炉罢了。

古人有云,以“博山”焚香,可长生不老,福寿延绵。

博山炉除了可以焚香清新空气之外,宫廷还用来熏衣,熏帐篷等。有传言汉武帝非常喜爱“博山炉”,未央宫内处处可见袅袅仙踪。在皇妺平阳公主大婚之日,汉武帝所赠的贺礼便是有名的“鎏金竹节博山炉”而且还是一对。此珍贵的文物在1981年陕西兴平市得见天日。

当时皇帝贵族之间但凡遇喜庆之大事,或者是祭祀庆典,都会以互赠形式多样的“博山炉”为荣,寓意美好。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2张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仅会问为何叫“博山炉”,我在这里引申一下,聊一下自己的浅薄见解。

宋朝吕大临撰写的《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很多博山炉尤其是青铜炉多数都带有底盘,它的目的是贮汤(水)和防止烫手之用。

“博山炉”是半球形成与几何形的集合体,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时会体呈豆形,炉盖似群山,盖高而尖,镂空,上半部分呈山形,山峦叠嶂,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同,象征着伟说中的仙宇楼阁,故博山因为得名。

汉代盛传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洛阳便有以“仙”命名的瀛洲桥和瀛洲路和蜿蜒小路。

南朝时期陈朝,徐陵的《玉台新咏》所录的前朝古诗之《古诗八首之六》曰:“四坐且莫誼,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且莫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诗中所说的“博山炉”旨古代香炉之瑰宝,由四部分巧妙构成,盖、身、柄、座,缺一不可,部分更以铜盘为伴。炉身如半月,炉盖似锥,多数博山炉在圆盘之上,以直柄相接。工匠们以精湛技艺,在炉盖之上细腻呈现山峦起伏、人物生动、鸟兽跃然、草木扶疏、云气缭绕。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3张

博山炉造型千变,或以云纹装饰,或镶嵌金银,或错彩镂金。当炉内龙涎香燃起,香烟从山形孔中飘出,如仙女起舞,如仙气萦绕。或因水气氤氲,青烟不升,终绕香炉成环,如梦似幻,如临仙境,令人沉醉。

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介绍:“‘博山炉’,本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莲花,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盆,作山海波涛鱼龙出没之状,以备贮汤熏衣之用。盖欲其湿气相烟不散耳。”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4张

有学者考证博山炉是道家寻仙用物,也有一些人说是早期宫廷中普通的熏香炉而已,之后随着流通落入民间。但个人认为,“博山炉”作为一种熏香炉必然有其他的特殊功效。

博山炉的盖顶,如同连绵不绝的山峰,隐约间野兽在其间奔腾,气势磅礴,仿佛将仙境的神秘气息捕捉其中,显然是一件适合放置于宏伟殿堂,展现光明与广阔的艺术品。

在两汉时代,博山炉已经在皇室的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中流行起来。1968年,在河北发掘的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出土了一只精美的“错金博山炉”,其设计和工艺的精湛,达到了顶峰。

直至宋代,随着宗教和器具的进一步发展,博山炉开始普及,并从贵族生活转向了民间,成为了文人墨客、绅士们以及更深层的精神和宗教活动中的常见物品。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5张

最后,引用明朝画家陈洪绶有关“博山炉”的一首《菩萨蛮》作个结尾:

秋风袅袅飘梧叶,

博山炉里沉香热。

绿绮手中弹,

挥弦《白雪》寒。

明珠声一串,

变作英娥怨。

寻仙手游雕文怎么弄-寻仙手游雕文在什么副本出现-第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