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长恨歌阿瓜的坑怎么填-江南百景图 长恨歌 阿珠
发布:
本文受权转载自“意外艺术”,id:yiwai11,作者:麻阿瓜
上周末和朋友逛街的时候,看到一群放暑假的小朋友们在商场门口玩。好奇心驱使下的我,跑上去跟他们对了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结果...他们居然很嫌弃地瞅了我一眼,然后就走开了。不应该呀?!难道说《孤勇者》已经过时了?!孤勇者的热潮褪去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它那自带的“洗脑”属性。说到“洗脑”的作品,李白的《静夜思》一定排得上榜。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最开始就会背诵的几首诗之一。那这些作品,为什么能这么轻松地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掰扯一下,究竟为啥会这样。


其实,艺术最开始的模样,是诗歌、音乐、舞蹈共存的。可以说,它们仨一出生就是一体的。但艺术家们觉得它们仨天天歪腻在一起,根本就不适合拿来搞创作,于是...它们仨就被活生生地拆散了。但毕竟它们本来就是连体的,所以就算艺术家们再怎么鬼(残)斧(忍)神(无)工(情),它们之间也还是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可能这就是刻在中国人DNA里怎么也抹不去的基因吧。那么,要想无差别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当然还是要从这些基因片段入手。

▲ 夏商周时期的舞蹈
第一个片段,就是诗歌的“音乐性”。通俗一点地说,就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而要读得朗朗上口,就要牵涉到平仄、节奏等,但其实最容易让人察觉到的一点,还是
押韵。但凡要想成为语文课本背后“背诵全文”的诗,那押韵就几乎是必须的。就算是一些现在看起来不押韵的诗,也不是它们真的不押韵。而是古代发音与现代不相同,咱觉得普通话押不了的韵,其实大多是古人们用他们自己的“方言”押的韵。就比如这个字:

那么押韵究竟有多重要呢?拿我们中学里,最难背的诗之一《离骚》来说,为什么它这么难背呢?其实是因为它用普通话来念实在是太不押韵了,不信你自己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别说押韵了,我字都认不全..……)

所以这样的诗,就不太可能是“洗脑”的诗。我们再看,无论是《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guang),疑是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
(注:静夜思为绝句,绝句的押韵格式为偶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还是《孤勇者》
爱你孤身走暗巷(xiang)爱你不跪的模样(yang)爱你对峙过绝望(wang)不肯哭一场(chang)
这样一读(当然唱也可以)是不是就比《离骚》顺多了?


作为第二个基因片段,诗歌的“画面感”就更为重要了。这也是最开始舞蹈与诗分不开的原因。一篇“善解人意”的诗歌,要是只有“音乐性”,可能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机械式地记住它。但只要时间一长,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机械记忆紊乱的情况。举几个例子: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正确答案:芳草碧连天。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正确答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确答案:得来全不费工夫。......我想这可能就是曾经的我,经常默写错的原因了吧。(所以那个时候老默写错,肯定是诗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

一首画面感极强的诗,往往能更快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再拿白居易写《长恨歌》来说,对你而言,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好背呢?还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好背?在我们还不理解什么花钿、翠翘的样子时,肯定是后面那句更好背对吧?

▲ 《长恨歌图卷·上卷》 局部《静夜思》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仔细看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里提到的,无论是“床”、“明月”还是“故乡”,都是我们小时候就能理解得很透彻的词。用这样的词写出来的诗,自然就能给那时年纪尚小的我们呈现出一幅帮助记忆的画面。

▲ 故乡夜晚的月亮而《孤勇者》就更不用说了,一听到那几句“洗脑”的歌词,就让人想到英雄战士,甚至还有超人和奥特曼之类的,以一己之力改变自己平行世界的人物。也难怪当代小学生会这么爱《孤勇者》了....虽然说诗歌的音乐性能帮助我们以“无痛”的方式进行短效机械的记忆,而画面感又能辅助我们加深印象。那也还有好多诗是满足这些要求,但它们却远没有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前几首诗,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这就要cue一下曾经的四阿哥“乾隆”同学,他曾写了一首“特别”押韵又“特别”有画面感的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飞雪》
你们看,这首诗每一句都押着
“ian”的韵,而且字里行间都在向读者透露着:“我是雪,我是雪,我真的是雪啊..……”但说到这首诗,别说是背了,可能连读过的人都不多。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信你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感觉到了,这首诗好像是少了一些什么?而这少了的东西,就是
诗歌里最重要的东西——情感。其实,早在先秦时代,诗歌、音乐、舞蹈还歪腻在一起的时候,古人们就给它们定了个规矩: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乐象篇》
意思就是说:虽然诗歌、音乐和舞蹈最开始都是奔着要走心去的,而它们所产生的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更应该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到这里,四阿哥,你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为啥你写了四万多首诗,却连一首也没编入语文教材。

所以,其实如果把“音乐性”和“画面感”当成是一首诗歌的底料的话,那诗歌的“情感”一定是能给食材们添上灵魂的“增味剂”。有了情感,这些食材们才能融合成一道真正美味的料理。但就算是一道大功告成的料理,也不一定合每个人的胃口。放到诗歌上来看,其实每首诗所传达出来的感情都不太一样,每个人能get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些可能是因为经历未到,有些可能是在相对安稳的时代本就难以体会。比如让还在玩闹年纪的小学生们去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特别困难。但仔细想想那些人生初见的诗歌,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其实就非常简单直接了。

▲2001年人教版语文教材像《静夜思》,仅仅只是用了一些最简单的意象,就表达出了全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思乡。在思乡这个母题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李白来说,写《静夜思》时,他可能在想江油老家的山水;对于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来说,读《静夜思》时,我想着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漫天的星空;对于你们来说,可能又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音乐性还是画面感,它们始终都是在辅助我们被动地记忆。就算它们能让这些诗歌,快速地印入我们的脑海中,也不及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让我们主动去记忆的作品来得高效。其实,不管是古诗还是流行歌曲,只有当它们所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真正触碰到我们,我们才有可能主动地去了解它们,接纳它们。所以,在你们心里,最打动你们的作品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打动你?评论区见~来源:意外艺术(id:yiwai11)作者:麻阿瓜编辑:华本期封面▼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本文链接:https://www.jxfzcdc.com/zhishi/5754.html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 viptt#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