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表演阵容搭配图文解释(明星街头表演完整版)
过年啦!
欢乐的锣鼓敲起来
喜庆的社火舞起来
(此图来源网络)
正月初八
凉州城乡社火正式“耍”起
看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为大力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挖掘和展示凉州丰厚的文化资源,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凉州区在201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隆重举办凉州区城乡社火展演活动。
凉州社火是流行于凉州区各乡镇的一种春节娱乐表演活动,形式独特、队伍庞大,装扮典雅、表演古朴,明显的保留着古丝绸之路重镇上古典西凉乐舞遗存的痕迹。
看完精彩的社火表演你觉得哪支队伍的表演最精彩,请在文末给你喜欢的队伍投上一票。
闹
新
春
四坝镇社火
谢河镇社火
松树镇社火
农商银行社火
文旅系统社火
武威市自然资源局凉州分局
卫计系统社火
清源镇社火
高坝镇社火
永丰镇社火
普康集团社火
城建系统社火
清水镇社火
永昌镇社火
金沙镇社火
荣华街社火
荣华集团社火
新能源园区社火
公交集团社火
中国农业银行社火
凉州区人社局
教育系统社火
农牧系统社火
和平镇社火
水务系统社火
武南镇社火
金山镇社火
凉州社火简介
相传宋朝初年,杨家将与胡寇激战于古浪峡后,退守到凉州古城一一姑臧城。胡寇将杨家将围困多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危在旦夕。守将苦无良策,这时一位部将挺身而出,说愿意突围出去搬粮草救兵。中午时分,城门大开,只见走出一队人马,旌旗飘摇,鼓乐喧天,扮装特别。前面一伙人围着一位官府老爷打扮的人,前趋后恭。随后跟着的人有的敲腰鼓,有的击铜鼓,有的打手锣,着装犹如戏台上的武士裙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其后跟着的大头队、金刚罗汉、道士和尚、名臣良将各色形象都有。
最后面的一拨人则脚踩高跷,也装扮成历史人物或戏曲人物的模样。围城的敌人一看这个阵势,纷纷围观热闹。就这样,这队人马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突围出去,搬来了救兵粮草,打败了敌人,保卫了凉州城。后来,人们就用“闹社火”来纪念这次突围。
传统结构凉州民间闹社火,一般在正月初六开始,叫“妆身子”,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叫“卸身子”。“妆身子”和“卸身子”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点燃一堆堆麦草火,放鞭炮,所有参与者从火上迈过去以示驱邪;会长(闹社火的组织者、指挥者)致辞并代表众人祭天、地、神。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
他们打开城门,敲锣打鼓从容而出。围城敌军见此阵势,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纷纷围观看热闹,不予或忘记阻拦围攻,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从此,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祖师爷。
凉州民间传统社火队的结构,一般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社火的前导部分。打头的是“春官老爷”, 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
第二部分是鼓乐队,一般由大锣、大饶、大钺、铰子、长号、喷呐等组成。社火队行进表演时,配以锣鼓音乐,表演的人们按锣鼓音乐的节奏扭摆踏步,左右摇晃,显得十分热闹和谐。
第三部分是天公和天母。天公天母的扮相是一对农家夫妇。天公扛着锄头,拿着木锨。
第四部分是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打鼓人被称为鼓子匠。
第五部分是和尚队,也叫大头队。和尚队一般穿僧衣戴僧帽,也有戴面具的。金刚穿武士装,戴头盔,手拿降魔、钢鞭、画戟等兵器,人数一般为8至10余人。表演时,和尚模仿十八罗汉各种神态的舞蹈,金刚作武术表演。
第六部分是百色队。这是社火队里最随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队。这一队由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各色人物组成,大部分扮成传统戏剧故事,如唐僧取经、白蛇传、桃园结义等。
第七部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这是一个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即所谓的“膏药匠”。这个角色是游方郎中打扮,一手执蝇拂,一手摇串铃。他的主要职责是随时随地制止乱挤乱闹的人群,协调指挥各队表演,起着维护秩序和照料全局演出的作用。
文章图片版权均属武威百事帮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